工作人员正在检测人形机器人“天兵一号”。 记者 胡凌云 摄
椭圆形的脑袋,健硕的胸膛,灵活的双臂,可自由旋转的腰身……当这款通体为亮闪闪银色、表现得颇为聪明伶俐的阿童木人形机器人“天兵一号”在自己公司展台前向众人打招呼时,一下子吸引了众多参会者的目光。
这是日前在武清区举行的第二届京津冀智能制造装备协同发展大会上的一个场景。“这款人形机器人的定位是工业机器人,我们在机器人的腰部与脖子部位引入了并联机构,使机器人承载能力更大、旋转更自由。这款机器人腰部的承载能力有200公斤,手臂的承载能力有5公斤。我们正在对它进行相关应用场景的训练,让它具备一定的智能决策的能力和行为,比一般工业机器人更智慧更聪明,将来把它应用在食品、药品、电子、新能源等行业,估计7月份就可投入应用。”阿童木机器人生产企业辰星(天津)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刘松涛向大家这样介绍这款帅气的机器人。
“这是天津本土企业生产的首款人形机器人。”京津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联盟秘书长张欢喜对记者说。津产首款人形机器人有什么特长?
“我们打造这款人形机器人的构想,就是要使其成为人的一个助手。目前生产车间里有移动机器人,也有一些固定轨迹的抓放机器人,但生产线上有物品掉落到地面时,就需要人去拾起。我们的设想就是生产出一款可以拾起地上的掉落物、可以替代人去接触雨天里的电线、可以灵活地绕到物体背面去掏根线出来的机器人。”辰星(天津)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工程师郭浩介绍。
津产首款人形机器人亮相背后,是一群天津人的努力。“我们在这次大会上成立了‘具身智能协同发展计划共同体’,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宇树科技、优必选、云深处等在内的40余家具身智能机器人龙头企业加入这个共同体,在天津共创一个产业与场景生态深度协作的平台。”张欢喜说。
这个由阿里云、宇树科技、优必选、云深处、星动纪元、帕西尼、上海开普勒、乐聚机器人、魔法原子、理工华汇、松应科技等众多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共同参与,联合中汽工程、天津轨道交通集团、长城汽车、理想汽车、小橙集团等应用场景丰富的用户企业组建的共同体,将通过联合研发、技术共享、人才培养等多种方式,创新上下游协同合作模式,整合技术研发、学术资源与场景实践,以加速突破机器人产业发展瓶颈,助力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体系,推动天津以及全国具身智能产业发展。
在这次大会上,京津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联盟还与广东省机器人协会、安徽省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商定要共享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安徽省产业政策、市场动态及投资需求信息,建立起重点企业合作对接绿色通道。“整合三地资源,深化区域产业协作,打破地域壁垒,共同推动机器人行业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广东省机器人协会执行会长任玉桐说。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装备处负责人介绍,我市机器人产业近年来凭借突出的区位优势以及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产业规模逐步壮大,现有机器人及相关企业超过200家,整体产业规模超过250亿元。2024年,我市生产工业机器人9278套,同比增长13%;生产服务机器人618236套,同比增长32.7%。
“我市机器人产业链条基本完备,初步构建了上游为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关键系统部件,中游为机器人本体,下游为机器人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条;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等高校均设有机器人学科方向,同时拥有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浙江大学滨海研究院,具备生产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基础。”该负责人称。
目前,全市机器人产品种类不断增加,天津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生产的新一代高动态、高可靠、大负载点焊机器人成功装载吉利汽车制造基地,打破了国产机器人进不了汽车整车厂的格局;天津朗誉机器人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600吨重载AGV(自动导引运输车)产品打破国际纪录,昨天出席大会的公司董事长任志勇向记者介绍,今年一季度,朗誉销售实现了55%的增长;迦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依托机器人控制器(RCU)、电池管理系统(BMS)、一体化模块化执行器等核心部件,实现人形机器人本体的全自主研发和生产,并成功进军海外市场。
“下一步,我们将出台机器人产业专项行动计划,不断开展精准招商,拓展应用场景,在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电子信息、海洋装备等重点领域发布‘机器人+’需求清单,依托我市机器人产业链创新联合体,整合产业链创新链资源,协同攻关,打造典型应用场景案例集,助力企业拓展应用场景。”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装备处负责人称。
来源:天津日报
世界智能大会 WORLD INTELLIGENCE CONGRESS
津ICP备17008349号-3津公网安备 12010302002098号 官方声明